新高考试题中的“史学观_教学论文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新高考试题中的“史学观

新高考试题中的“史学观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23

解读2007年和去年多套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X科历史卷(特别是2007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新高考的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因此,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四种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农活”早知: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1.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依据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其转化等。如对中国近代变革过程的分析,即突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物。

2.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3.全球史范式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该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如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时特别重视抓住关键时段进行整体分析:一是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是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

全球史观对中学生来讲,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4.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其主要观点:一是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二是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构的现代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三是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2007年广东省历史试题,新旧范式再次“共领风骚”,许多选择题即是新范式理论的体现。非选择题第29题就明确考学生对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理解和运用,高考历史试题也因此更具时代感和启迪性。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二、一山飞峙:文明史观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史观

当代史学研究的范式、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当代史学功能的变化、从教科书到教学理念、从史学观点到学习历史方法目的,都必然会反映到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高考试题中。在上述四种史学观成为当前我国史学研究主要范式的现实情况下,这些新范式尤其是文明史范式(高考命题的核心史观)在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中靓丽炫目。因为于高考命题专家而言,考查的新课标和知识点大多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是命题专家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诠释、解读历史,用哪一种史学范式去指导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这往往也是每年命题最出彩的地方。

1.选择文明史观的原因

从实质上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演进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专家们之所以选择文明史范式为命题的核心史观,估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让考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所创造的重要成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将来更好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二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深受文明史范式影响。新课标、历史教材大都是以“文明史观”来编纂的,三大必修模块实质是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课模块也主要是对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呈现的文明史观直接制约历史高考,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必然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是把文明史观融入高考命题中。

三是文明史范式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范式指导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能更好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和真谛。广义的文明,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史体系具有最大的包容量,既可贯通古今,又可联系中外,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可吸纳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的核心内容。其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决定它必然会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产生较大影响,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主导范式和首选内容。

四是高考命题专家都是学术界的名流大家。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高考命题中。近几年史学界广泛流行的文明史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成为耳目一新的新亮点。因为新范式为他们命题提供了新主题和新材料,新问题又需要新范式来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文明史范式中的传承、交流、融合,现代化范式中的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整体史范式中的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

2.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

近几年高考各套文科综合卷或历史卷,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人类文明史。不仅考查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也考查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会。走进文明史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走向,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复习中以文明史观为核心,重新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及时应对高考的新变化。

首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理解文明史的结构主要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构成。学会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释读历史。如复习辛亥革命,在认识了它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进一步认识它对中国近代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不但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如近代工业和近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近代化(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双重影响,通商口岸的开放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使近代中国文化开始摆脱以往与世隔绝的状态而走向世界,清政府对外政策也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其次 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主线从纵向来看主要表现为: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横向发展看,各个时代的文明都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中生成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地域或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如中华古代文明是农业文明

时代的典型代表,它始终处于先进地位,不但是当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前提,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又如由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开创的西方文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代表,其影响较之前的所有文明都要来得巨大和深刻,对整个世界的改造也是全方位的,以至于现在仍在发挥它的威力。

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传统的阶级斗争史观梳理的线索是“议会斗争—两次内战—共和国建立—王朝复辟—光荣革命”;若按文明史范式可整合其历史线索为:(1)英国统治方式如何从人治转为法治(议会产生、政治斗争、权利法案)(2)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革命中对英国政体进行哪些探索?(清教徒运动反对君权神授,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变化、君主立宪制)。这样,学生可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理清英国代议制民主的确立过程。

第三 把握好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三者并重,互相促进相互制约。

第四 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文明。承认各种类型的文明各有其特点,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靓丽风景。近两年高考各套文科综合卷或历史卷,大部分试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人类文明史。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中的历史试题,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全方位地考查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尤其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会。

第五 不忘文明之痛。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学生在复习时不能忽视人类为创造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如中国古代史上的“焚书坑儒”和现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世界历史上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罪恶战争等。

近年大部分高考试题都更多地要求考生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高考试题以文明史范式为核心,依据其要求和知识体系命制编排,既考精神文明史,又考政治文明史和物质文化史,抑或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考中国文明史,又考世界文明史,更注重考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内容广泛而全面。

三、横岭侧峰:不同史学范式的交融与多维诠释

透析2007年广东等四省高考历史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新史学范式为命题专家和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同一历史阶段或同一历史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史学范式进行多维度诠释。但时下流行的四种史学范式,也不是“万金油”,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不可能对所有的历史阶段或每一历史事件作出最接近真实的解读。不同的史学范式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重点解释的历史对象,一种史学范式可能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可以作出最合理的诠释,但放在另一历史阶段或另一件历史事件就可能不一定完全适合,如强用之则可能是削足适履。因此,学生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适用最恰当的史学范式来解读,或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来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一历史事件。做到既“量体裁衣”,又不时“更新款式”,以备高考之需。

依据新课标和四个版本教材以及近几年高考走向,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中国古代史更适宜应用文明史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世界近代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建构知识体系,了解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英、法、美、德、日、俄现代化的进程与特点,对各国现代化的模式与经验教训进行初步比较。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兼顾现代化范式建构知识体系。

例一:现代化范式的主要代表罗荣渠先生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认为:从现代化视角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他的几个主要观点就很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创新点:

第一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150余年历史的发展趋向,罗荣渠先生用“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大趋向”来表示。“衰败化”指“国家政治权威的衰落与立国的阶级基础农业和农村的衰败。”与内部衰败化相连的是外部力量不断导致中国的“半边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制瓦解,中国仍保有主权与独立,但逐步沦为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半边缘地位。这一趋势称之为半边缘化。”半边缘化与半殖民地化有高度重合的地方,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等等。不同之处是半边缘化突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性,中国是以沦为半殖民地的形式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正是由于半边缘化的趋势,才使清王朝的内部衰败化没有走向另一次的王朝循环,从而迫使近代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第二近代中国的“三大矛盾”是: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小农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发展处于以大工业生产力为推动力的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并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大潮推动下不断求变求新、追求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面对内部衰败化和半边缘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要改变这种趋向,遏制这种趋向的方法有两种:激进的革命的手段和温和的自救运动,两者的目标都指向现代化。对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真正遏制,是靠革命完成的。革命还有充当现代化加速器的重要作用。从现代世界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以工业化为中心,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高要求,也是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致力于改革(和平手段的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并不排除流血牺牲)与革命的目的所在。探求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手段,应当包括革命(失败的和成功的革命)和改革(失败的和成功的改革)两种基本手段。

第四就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最一般内容而言: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尝试之门:前期的军事现代化努力和后期的经济现代化尝试及为现代化进行而培养的技术工人,翻译人才等,使得文化层面的现代化也由此启动,应该说成绩还算不错,但是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打断了这种现代化尝试,从而出现现代化的第一次断裂。甲午战败使中国的现代化者看到仅从器物层面进行现代化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体制的现代化。于是又有了戊戌变法及晚清新政这两次政治上的现代化尝试,前者被清政府上层顽固派扼杀,后者也为满清亲贵出于私利一再延误所断送。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体制,在政治层面从形式上完成了政治现代化的模式转变。但是,这次政治层面的模式转变并没有真正完成,从而使得1911-1949年间,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被凸显出来,而这个任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基于这一时期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没有实现,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造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普遍怀疑,同时世界上又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样,中国的现代化也就表现为各种形式:既有国民党在城市的仿效德国保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又有共产党领导下的部分苏区的仿效苏俄的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又有一些知识精英在各地进行的地方自治的现代化尝试;还有经济层面的实业现代化的小高潮以及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思潮大论战等。

这样,为了自救、自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不懈的现代化尝试,可以说“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经历了三次大的模式转换,出现了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这三次模式转换,一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在君主制下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型的现代化进入共和体制下的国家重建时期,20年代开始的国民党统治下仿效德国保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二是以1949年革命为标志,由资本主义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模式,开始了仿效苏联模式的激进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以1979年改革为标志,开始从封闭式的现代化路线向开放式现代化路线重大转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都表明近代中国百余年中,现代化体现出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了多元性和多线性。

例二:中国近现代史复习,学生可以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导,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国情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进程以及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式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因此,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及成败联系在一起。学生复习时,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由于视角的局限,“革命史范式”下的中国近代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倘若再能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两种范式交融使用,相得益彰。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不断前进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现代化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国家独立,现代化只能是幻想,但如果没有现代化造成的阶级基础,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繁荣富强、工业化、民主化就是高考命题专家运用以上两种史学范式共同研究的主题。

总之,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和革命史范式都在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呈现出题数多、分值高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善于运用四种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指导自己的历史学习,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左秀杰

螺蛳历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赵晶晶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何思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陈苗苗

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周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邢晓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利森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6

与“新高考试题中的“史学观”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