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

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1-26

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以下是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请考生及时练习。

1.(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2.(2014海南单科,4,2分)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3.(2014海南单科,7,2分)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4.(2014重庆文综,4,4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5.(2014福建文综,14,4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6.(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7.(2013课标Ⅱ,26,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8.(2013大纲全国,17,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9.(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10.(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11.(2012天津文综,1,4分)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12.(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

13.(2012海南单科,7,2分)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14.(2012上海单科,4,2分)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15.(2012大纲全国,15,4分)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6.(2014海南单科,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分)

17.(2013北京文综,41,10分)(节选)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1.A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前期只有州县之所才能设置市;唐朝后期,三千户以上的县设市令、史,加强对市的管理,但三千户以下的县不设市官,如果是重要的交易地区,依照三千户以上的方法设置。可见唐朝后期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故选A项。唐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D项表述错误。

2.C 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发展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故D项错误。

3.A 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B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可知,B项正确。A项反对俚民举办婚宴、C项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项中完全汉化的表述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本题选B项。

5.D 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抑商政策的含义。

6.C 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7.D 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

8.B 本题考查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情况。清代乾隆时期台湾地区使用的多是宋钱,表明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不太密切,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台湾地区使用的宋钱属于大陆货币体系,C项错误;清代台湾地区使用宋钱,无法证明宋代以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D项错误。本题选B项。

9.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宋初年政府设机构便钱务,准许百姓存钱,给以便钱,商旅可持便钱到各州兑换,由此可知D项正确。支票是货币的凭证,不可自由流通,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B项错误;便钱是百姓存储货币的凭证,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C项错误。本题选D项。

10.D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1.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泉州在中国古代曾称为刺桐,据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2.D 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商业繁盛局面,D项与图片场景相符。A项体现的是严格限定经营场所的特征,B项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项体现的是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图片的场景。

13.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读书人服饰的变化,解题关键是把握直接二字。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D项。

14.C 公元前217年处于秦朝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故C项正确。

15.D 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晋商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信息看,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择业首先推崇经商,其次务农,再次入伍,最后为读书,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此现象是由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发生变化导致的,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情况,排除C项。

16.答案 (1)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4分)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等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总结。

17.答案 (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根据表格数据变化的规律归纳变化,要从总体数量和分布特征这两个方面分别总结变化。第二小问既要解释总体数量增加的原因,又要解释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的原因,注意从战争因素和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分析。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及解析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历史网希望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河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熬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利森

2019中考历史复习小技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广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晓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泽英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国级优课

与“16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专题检测”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