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历史试题全册_学习指导 - 查字典历史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4高三历史试题全册

2014高三历史试题全册

查字典历史网 2016-08-18

2014高三历史试题全册

高三历史试题全册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在都城举行了宏大的册封仪式后(如右

图),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

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

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居民征服。接下来的首

要工作是筑城,用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这是哪一时期的政治状况 ( )

A.西汉初年 B.周朝初年 C.唐朝初年 D.清朝初年

2. 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6.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 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7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促使新的统治形 式的建立,而且还促进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材料中新的统治形式体现了 (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 C.民主政治 D.联邦制

8.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10. 英国的小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中写道,1688年的最后两个月里,英格兰上演了一出光怪陆离的巴洛克式的戏剧,剧中的男主角是两位国王,宣言列举了詹姆士王朝的所有罪恶和弊端。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梭伦改革 B.伯利克里改革 C.光荣革命 D.巴黎公社

11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2. 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权利

13.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 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 )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1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15.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8.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19.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20.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21.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改变政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2. 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23.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 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4.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

25.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6. 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27.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8.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9. 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 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制定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0. 下图是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

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3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 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 明新中国 (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3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本卷3小题,共52分)

33.( 23分)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 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两国的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8分)

(2)概括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最大贡献各是什么?两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有哪些? (5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种政治制度所具有的局限性,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10分)

34.(1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5分)

3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8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6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历史视频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薛敏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郑健宏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卷真题解析(3)

高考历史客观题主观化,主观题多样化,题型灵活多变该怎么作答?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孙泽英

中考历史周年热点探析2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杨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赵晶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李明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实录视频-周谊

与“2014高三历史试题全册”相关文章

热门学习指导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历史教案
历史课件
历史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